历代气功家从练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总结起来、概括为“调身”、“调息”、“调心”三要素。“调身”,是指注意姿势和放松的锻炼;“调息”,是指注意呼吸和行气的锻炼;“调心”,是指思想入静和意守的锻炼。练功时要三者密切结合,互相协调,就能把气功练好。
气功锻炼首先要摆好姿势。正确的姿势是顺利进行呼吸和诱导精神松静的先决条件。所谓“形不正则气不顺,气不顺则意不守,意不守则气散乱”,说明了调身的重要性。常用的姿势如下:
1)平坐式。
端坐在方凳上,高度以躯干与大腿、大腿与小腿各呈90度为宜,两足着地踏实,两膝左右分开与肩同宽,双手自然放在膝或大腿上,下颌微收,松肩含胸,口眼微闭,舌抵上腭,面带微笑。
2)自由盘膝式。
端坐在木板床上,两腿交叉成八字形,自然盘坐着,两手放在两膝上或结手印状放在心腹前。上体、头部及上肢的姿势同平坐式。
3)单盘膝式。
姿势同自由盘膝式,唯左(或右)小腿放在右(或左)小腿上面。
4)仰卧式。
仰卧于木板床上,上身略垫高些,呈斜坡状,腿自然伸直,两手放在腿两侧或相叠放于小腹上(掌心向下),头部要求同平坐式。
5)侧卧式。
侧卧于木板床上,头枕平,上身直,颈部微向前弯;上面的腿弯曲放在自然伸直的下面腿上,手放在臀部(手心向下);上面的手放在枕上(手心向上)离头约2寸,其余要求同上式。一般采取右侧卧位。
6)站式。
以三圆式站桩为例,两脚平行站立,相距3~4脚远(根据架式高低可调整距离),头正颈直,下颌微收,含胸拔背,松髋屈膝,两眼平视或微闭;两臂在胸前呈环抱状,两手五指自然分开,手指微屈如抱球状,指尖相对,距离约30厘米左右,手心向里;口自然闭合,舌抵上腭,面带笑容。
站式根据膝关节弯曲的程度可分为高、中、低三种。根据手臂姿势可分为自然式站桩、下按式站桩、佛掌式站桩和三圆式站桩等。
7)走式。
静站二三分钟后,先左脚向前迈出一步,脚跟先着地,上身和两手向右摆动,身吸气,口呼气;当左脚落实后,再将右脚前迈一步,脚跟先着地,身体与手臂向左摆动,鼻吸气,口呼气;如上述一步一步向前走,均走半小时后收功。
调息就是进行呼吸的调整和锻炼。它是练气的重要环节,是使人体内真气积蓄、发动和运行的主要方法。调息不仅可以对机体起到调和气血、按摩内脏的作用,同时有助于思想安定和身体放松。常用调息方法如下:
1)自然呼吸法。
不加意念,顺乎自然地进行呼吸。
2)顺腹式呼吸法。
是指吸气时膈肌下降、腹部外凸,呼气时膈肌上升、腹部内收的呼吸法。
3)逆腹式呼吸法。
与上式方法相反,系指吸气时腹部内收,呼吸时腹部外凸的呼吸法。
4)停闭呼吸法。
是指在吸气(呼气)后,有一停被顿闭气的时间,再呼吸(吸气)的方法。
5)鼻吸口呼法。
即吸气时用鼻,呼气时用口的呼吸方法。
6)读字呼吸法。
指呼气时结合默读字音进行呼吸锻炼的方法。
7)踵息法。
即深息的意思。结合“意守”,在呼吸时把气息引导到脚心的涌泉穴处。
8) 小周天呼吸法。
吸气时,意念由百会至膻中一〉脐丹田一一会阴;呼气时,意念由会阴一一尾骨一一夹脊(脊椎)一一玉枕一一百会。这种鼻呼吸、气绕任督脉一圈的呼吸方法,也叫“气通任督脉法”。
9)真息法。
从外表看呼吸好像停止,但实际上仍用肚脐呼吸,腹中在旋转跳动,故又称“胎息法”,这说明功夫已达到较髙的水平。
10) 潜呼吸法。
呼吸一次时间较长,细微,均匀,没有明显的感觉,是一种高深的呼吸方法。
11) 开合呼吸法。
也叫“体呼吸法”。此法是在“胎息法”的基础上进行锻炼的方法。例如,随呼吸的进行,意想全身毛孔在一开一合,似乎全身的毛孔都有“气息”充盈的感觉。故此法也叫“毛孔呼吸法”。
意念高度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,穴位或体外某一景物。一般常意守丹田(下丹田),要似守非守,不要过分用意,应松静自然,恰到好处。
2) 随息法。
意念集中在呼吸上,只留意于腹式呼吸的起伏,不可以意指挥,以便形成意气合一,达到入静状态。
3) 数息法。
练习时,默守呼吸次数,数至耳无所闻,目无所视,心无所愿,即可自然达到入静状态。
4) 默念法。
默念某个单纯字句,如默念“松静”二字,可以呼气和吸气各用一字。其目的是一念代万念,用正念代邪念,逐步达到杂念不生,心旷神怡、舒适入静的境界。
5) 听息法。
用耳听自己呼吸时气流出入的声音,以听不到为好,在听不到声言的情况下,可以想像着不听,以帮助入静。
6) 观想法。
练功时,意念用自己的眼睛内视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或体外某一景物,以诱导入静状态。